近年来,凤阳县红心镇聚焦“三农”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拓宽渠道引人、丰富途径育人、搭建平台用人等三项措施,不断扩容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全速前行保障人才动力。
创新引才措施,拓宽人才流入渠道。近年来,红心镇充分发挥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确立党委书记抓面,村党组织书记抓点的乡村振兴党建主体责任制。镇级对县接引,年度内累计县聘镇用13名科技特派员重点围绕“乌罗油茶、白山凌板栗、梅市白鱼、梅市盐水鹅”等特色产业,做好产业发展前中后期技术提升工作,累计服务农业生产20余场次;上下双向联动,发挥村级选派干部驻村优势,主动联系市卫健委专家团队,开展结对共建,柔性引进医学类高层次人才12人,发挥学术、资源优势,提升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综合能力,有效提升红心镇基础医疗服务水平。各村(社区)主动发掘,积极摸排红心镇在外有影响力人才信息,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利用节假日返乡时节,组织开展座谈交流,鼓励在外游子,回乡投资并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今年累计召开座谈会议1次,参会人员20余人。
加强育才培训,丰富人才成长途径。强化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针对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优秀学子、务工技能人才等重点对象进行摸底收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远程电教站点等阵地,以“课堂+实操”的模式组织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程,实地传授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知识,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今年累计培训乡土人才200余人次。组织13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部分镇年轻领导干部,前往湖州、天长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考察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有关工作2次。常态化面向村(社区)村“两委”、村优秀后备干部、年轻党员以及镇年轻干部进行基层理论业务、纪律作风、履职能力等培训8次,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基层骨干队伍,进一步提升乡土人才、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能力,提高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用才机制,搭建人才提升平台。探索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乡村”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乡镇统筹规划,联合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蚌埠乡创联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镇域内13个村(社区)搭建互助协作平台,推进乡村振兴实体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构建“1+2+13”乡村运营赋能服务模式,助力红心镇和美乡村建设;优选重用年纪轻、能力强、素质高的本地乡土人才担任村级后备干部,充实村级后备人才库。沿才受职,确保其更好融入基层治理、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同时对考核优秀、群众认可度高的后备干部及年轻人才,优先推荐入党、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今年以来,累计储备后备人选45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26人。共有4名后备干部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6名后备干部补选进入村“两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