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凤阳县总铺镇鹿塘村的薄雾还未散尽,陈大叔的扫帚已在村道上划出沙沙的声响。“以前腿脚不便,在家干着急,现在家门口打扫卫生,一年九千多元,药钱有了着落!”他直起身子抹了抹额头的汗珠。
岗位开发+量身定制,托起民生底线。“年纪大了,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刚好村里给我安排保洁岗搞卫生,为子女减轻了负担!”脱贫户王大妈话语里透着安心。总铺镇紧盯脱贫人口和弱劳力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发环卫保洁、电站管护、道路管护等公益性岗位,让无法离乡、缺乏技能的村民端稳“饭碗”,实现从依赖“输血”转向自主“造血”的蜕变。
多元岗位+一岗一责,守护万家灯火。夜幕渐沉,道路管护员吕师傅与村联防队员一起,打着手电、臂佩袖章,沿路仔细排查隐患。“有他们巡夜,睡觉都安稳”!村民这样感慨道。秸秆禁烧员老李农忙季全天驻守田间:“我得盯紧喽,一处烟都不能冒,空气更好了。”光伏电站的管护员们定期清洗、检修设备,守护着村集体的“阳光收益”。
规范管理+动态监管,筑牢岗位实效。“每月签字考勤,对于不能胜任岗位职责、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不服从日常管理的,及时解聘并停发公益性岗位人员薪酬,实行动态调整。”镇振兴办负责人翻开考核册子强调道。公益岗绝非“铁饭碗”,总铺镇推行“按需设岗、动态考核”机制,建立实名台账,一人一档,定期核查在岗实情。对冒名顶替、“吃空饷”现象坚决“零容忍”。
从田间地头到村居院落,总铺镇的公益性岗位如点点星火,汇聚成光。这些“家门口”的工作,不仅稳稳托起了困难家庭的生计,更让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