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红心镇聚焦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组团式下乡服务等措施,不断激活乡村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人才引进,带动人才培养。近年来,红心镇充分发挥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确立镇党委书记抓面、村党组织书记抓点的乡村振兴党建主体责任制,立足红心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油茶、板栗、梅鱼、梅鹅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对接1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推广先进技术、指导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培训,解决产业发展困难和问题,累计服务农业生产20余场次。发挥选派干部驻村优势,对接市卫健委专家团队,开展结对共建,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人,充分发挥学术和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疾控知识专题讲座及业务培训,提升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及村医专业素养,进一步激发村民树立正确的卫生健康意识,提高红心镇医疗服务水平,为培育新一代高质量医学人才贡献积极力量。
强化人才支持,推动资源共享。持续加大人才服务力度,探索全方位“组团式”人才服务模式,与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联合蚌埠乡创联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乡创联合体在红心镇建立具有准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和专业化的乡村振兴实体服务站点与服务平台。构建“1+2+6”乡村运营赋能服务模式,助力红心镇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创办运营“红心镇乡村运营赋能服务站”;创办乡村产业振兴和产业运营载体,成立红心镇强村公司,提供乡村运营赋能服务,通过共建合作,引导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农兴农。发挥驻村选调生资源优势,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联系,搭建合作桥梁,探索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大农村人才教育培养,对有潜力的农村青年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加强培训交流,提升人才素质。对红心镇在外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优秀学子、务工技能人才等重点对象进行摸底,建立红心镇人才信息库,重点培养年纪轻、致富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乡土人才,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及时吸收入党,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加强村级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荐储备后备人选45人,其中村书记后备人选26人,确保选优配强“头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远程电教站点等阵地,以“课堂+实操”的模式组织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程,实地传授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知识,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2024年以来,共培训乡土人才200余名。同时,举办村(社区)“两委”班子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乡土人才、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能力,提高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