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凤阳先锋网 > 美丽乡村

凤阳县黄湾乡:千张豆制品 拓宽致富路

阅读次数: 作者:葛晓军 信息来源:凤阳县黄湾乡 发布时间: 2024-10-16 11:18
[ 字体: ]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句乡谚对于生长在淮河岸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凸显了淮河两岸物产之丰富。位于淮河南岸的凤阳县黄湾乡也不例外,它有一种特色食品,让男女老少、城里城外人都钟情不已,那便是深受每家每户喜爱的千张。

千张又叫千层。黄湾的豆制品种类很多,豆饼、豆腐、素鸡……而在众多的豆制品中,又数千张最好吃——薄、软、香,薄如纸,色微黄,口感细腻,柔韧耐嚼。10月15日,循着豆香味走进黄湾社区一家豆制品加工坊,作坊主黄梅正将已经去杂的浸泡好的黄豆,放进碾碎机里,经过碾碎分离处理,豆渣和豆浆自然分开,乳白色的豆浆,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气息。

“千张的制作技术并不存在特别的秘密,但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一般要经过浸豆、磨浆、煮浆、杀卤、滤浆等7道工序。我们一天要加工80余斤黄豆,一斤豆子能出1.1-1.3斤千张,零售价每斤8元。一年中很少能休息,越是临近节假日,工作也越忙碌,好在收益还不错。”黄梅笑着说。

据黄梅介绍,制作千张要将磨好的豆浆首先要放进锅灶里烧煮,待豆浆锅沸腾了,马上将熟豆浆起锅,倒进大水缸里。做千张时,先将调好的卤水搅拌均匀,细细地注入熟豆浆当中,豆浆很快就分成了水和豆腐脑。这个时候的豆腐脑如果直接放入豆腐包中压实,就变成了豆腐,而要想制作成千张,还需要用搅拌机将豆腐脑搅碎,随后在千张模子中铺上干净的白色纱布,一勺一勺慢慢浇,一层豆腐脑儿,一层千张布,如此反复,等装满了一模子,用板子盖好、压实,挤掉多余的水分。经过几个小时后,千张就做好了,这时将做好的千张从纱布中一页一页地理出来,千百张叠加在一起,如同一摞纸张。

千张,在凤阳县并不属于黄湾独有。但唯独黄湾的千张质地细嫩,页片薄,筋丝好,口感佳。究其原因大概是手艺人坚持着自己的制作方法:柴火灶、石膏点、淮河水、地产豆。所谓的“淮河水”即淮河岸边深层地下水,“地产豆”是产自淮河滩涂的黄豆,原始的工艺加上天然的原料,成就了黄湾千张独特的风味。产品除了在当地集市零售外,还往周边饭店送,逢年过节更是供不应求。

“淮河岸边土地多砂质,适宜豆类生长。本地的黄豆虽然粒籽不大,但是皮薄、肉厚、渣滓少、出浆稠。用其制成的千张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矿物质,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目前,我们正在给黄湾的豆制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湾乡农技站负责人赵之矿说。

据了解,千张的吃法多种多样,可凉拌、清炒、煮食,也是吃火锅的必点配菜之一。制作千张后剩下的豆渣既可以作为牛羊的饲料,也可以做成其他美食,同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素,算起来又是一笔收入。黄梅制作千张的手艺,是跟随母亲学来的。随着加工坊效益的逐渐显现,面对上门“取经”的农户,她也是给予悉心指导,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在黄湾,像黄梅家这样的豆制品加工坊目前已有四家。

黄湾千张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薄、筋道与韧劲。只有品尝过的人,才能体验其在唇齿间演奏的酣畅淋漓。那种留存在味蕾上的记忆,正是唤醒我们对家乡永久眷念的情感载体。“每次我从县城回来,返程时,都会来买点千张带着,别的地方吃不到这样的味道。我同事、邻居一听说我来黄湾,就托我一定带点千张回去给他们,他们就喜欢这边的千张。”中学教师黄灿说。“我们的千张目前大多在本地销售。下一步,我很期待能在网上也打开一条销路,让更多人吃到黄湾千张。”黄梅满怀期待地说。

如今,更多的人崇尚绿色生态食品,黄湾千张通过“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行动、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分会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系列活动,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销路也逐渐拓宽,成为凤阳县饮食文化的一张优秀名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黄湾乡借力治淮工程建设,发挥沿淮多临水、土地多沙质的优势,以“一村一品”为主导,突出抓好黄豆、西瓜、草莓、花生、豆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黄湾乡计划建设小微产业园,引导豆制品家庭作坊进行集中生产,同时深化校地共建,提升优质大豆种植技术,形成循环经济产业系统,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