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凤阳县黄湾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棚西瓜育苗、芹菜种植、小麦冬管……一个个田间忙碌的身影,正用勤劳的双手为来年的丰收孕育新的希望。
近年来,黄湾乡立足乡情实际,发挥邻水资源优势,聚焦“三农”谋思路,加快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以显著成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农业,夯实产业发展根基。黄湾乡一方面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传,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另一方面实施规模种植,提高农田产量。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在项目建设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土地整治、改良土壤等举措,盘活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推广新品种、新农艺落地落田,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提高。
此外,紧抓治淮工程之机,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坚持发展土地流转和“企业+农户”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大棚蔬菜、西瓜、草莓等特色农业。利用治淮工程发展红利,将特色农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采取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能培训、实施贴息贷款、建设小微创业园、落实惠农政策等措施,帮助群众增产增收。2023年,全乡小麦、水稻产量再创新高;先后投资93万元建设农业生产综合项目,投资70万元建设排灌站供电线路,投资740万元完成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土地复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0.15万元,2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
聚焦农村,建设宜居宜游家园。“以前村里没有路灯,更没有绿化,现在柏油路直通家门口,住房宽敞明亮,上下两层还带有小院子,有空还能到广场上跳跳舞,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说起变化,居民深有感触。
黄湾乡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不断推动乡村由“脏、乱、差”向“净、绿、美”转变,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14年以来,黄湾乡先后通过实施“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庄圩”,改建各类水利涵闸,将花园湖行洪区内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庄全部搬迁至安全地区,“人水矛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程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绿化、道路拓宽、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实现安置点卫生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全覆盖。2023年,1521套安置房全面竣工,11个安置地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3个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4个人居环境整治一般示范点。此外,按照乡域空间规划,结合凤阳县“蓝色走淮河”旅游规划,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服务旅游业”为目标,以花园湖进洪闸、一塔一阁和湿地公园为龙头,大力发展露营、垂钓、休闲采摘农业,培育特色家庭旅馆、农家乐餐饮,有效促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聚焦农民,培育乡风文明风尚。“提倡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尊老爱幼,反对虐待遗弃;提倡垃圾分类,反对乱堆乱倒……”走进牛王村,一段村规民约被张贴在宣传栏里,内容大到爱党爱国,小到环境卫生,不仅涵盖面广,而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这是我们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志愿者带头践行,很多不文明现象逐渐消失,变化最大的就是不大操大办宴席,人情往来负担轻了;不乱搭乱建乱丢垃圾,村庄干净整洁了……”说起村里的变化,牛王村党总支书记有感而发。
黄湾乡坚持“内外兼修”,将移风易俗与乡村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积极打造新风堂、文化墙、完善“一约四会”,实施“美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注重宣传引导,组建移风易俗宣讲队,结合送戏下乡、冬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把移风易俗的内容编成节目,让群众接受新风尚的熏陶;结合文明新风典型培树,评选表彰一批“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凤阳好人”等先进典型,为群众树立看得见、学得来的身边典型,营造向上向善的新风尚。2023年,新建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406次、文化惠民活动21场次,获评市级“平安家庭”、县级“文明家庭”各1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3人、新乡贤1人,成功创建老鹳村市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