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凤阳县临淮关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立足工作实际,全域推行“四事”工作法,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行“‘临’盲区”网格管事,织密服务“贴心网”。按照合理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优化整合网格48个,配备网格员1021名,完善“党组织书记网格指导员+党小组长网格长+党员网格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进一步织密织牢治理网格。构建“1+N”党员包联群众机制,通过“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定期组织党员“敲门问需”,将收集到的群众“心头事”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形成问题、责任和服务“三联单”派发给网格员,通过线上答疑、线下“跑腿”等方式,高效率多举措为群众提供各类“微服务”。目前,通过“网格管事”共搜集社情民意1158条,排查矛盾隐患1021件。
推行“‘临’距离”支部说事,架起百姓“连心桥”。坚持“固定说”和“随时说”相结合,打通双重议事渠道。建立每周五为“支部说事日”,根据网格员、“五老”人员等未办结事项,由党组织采取“居民夜话”“幸福板凳会”“庭院恳谈会”等形式召开村(居)民大会、群众代表会议,集中通报有关情况并公开征集意见建议236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共商共议、强化监督,形成群众广泛参与议事、规范开展议事的良好局面;同时,针对重要紧急事项采取任务分办的方式进行,安排“两委”成员领办、督办,构建“收集汇总—研判交办—办理反馈”工作闭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
推行“‘临’懈怠”群众议事,解锁幸福“新密码。构建群众随时“吹哨”,党员主动“报到”机制,积极引导小区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居民党员等在微信群、QQ群内主动亮身份,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线上收集群众诉求、协调办理群众难题,实现“全天候”联系、“点对点”服务。推行“脚底板工作法”,号召全体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依托6个党群服务站、4个“红色驿站”和1个党群议事亭等载体,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村民议事有了“泥土香”,便民服务送到了“家门上”。
推行“‘临’矛盾”五老调事,绘制治理“新画卷”。注重吸纳群众基础好、辈分高、有威望、身体好且愿意奉献的“五老”到说事、调事队伍中来,确保有人说事、有人调事。建立健全115名“五老”人员信息库,设立“五老调解室”,充分利用五老人员的政治、威望、经验、时空、亲情等“五大优势”,“柔性”做好村(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维稳等工作,聚焦“生病卧床要看望、红白喜事要帮忙、矛盾纠纷要劝解、不满情绪要疏导、突发事件要了解、环境卫生要整治”等服务内容,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推动社会治理由“镇村管”向“自我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