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凤阳先锋网 > 美丽乡村

凤阳县黄湾乡:“滨河小镇”绘新景 百姓“移”进幸福生活

阅读次数: 作者:葛晓军 信息来源:凤阳县黄湾乡 发布时间: 2023-03-30 07:27
[ 字体: ]

蓝天之下,远处淮河水静静流淌,近处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楼房,生机盎然的绿化,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鳞次栉比的商铺、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广场……3月28日,走进淮河行蓄洪区凤阳县黄湾乡移民安置点,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响应政策,搬迁新居,消除了洪水的威胁。黄湾乡北依淮河,东临花园湖,长期以来面临淮河行洪压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制约。“我们村属于花园湖行蓄洪区,承担着淮河泄洪的任务。过去是三年一小涝,五年一大灾,饱受水患侵扰。每到淮河汛期,唯恐淮河‘发脾气’。2020年夏季,面对淮河凤阳段水位20.47米的历史新高,我们接到了紧急撤退转移命令,那场景至今令我心有余悸。不过,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了,安置点新房已装修好,准备迁入新居!”黄湾乡梨园村老党员黄德明说。2014年以来,黄湾乡先后迎来“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庄圩”,改建各类水利涵闸,将花园湖行洪区内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庄全部迁至安全区,“人水矛盾”终于得到有效解决。截至2022年底,两项工程涉及的4个村(社区)五千余户的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村民们正有序搬入新居。“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一下子搬走了,心里多少有点舍不得。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受益最大的还是百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是一名老党员,必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黄德明说。“乡村干部上门也不是光讲政策,他们还拿出房屋效果图逐一介绍。还不信?走!带你实地参观去。当看到安置点新房位置好,宽敞舒适,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又不耽误生产。我们还能说啥?响应政策,搬!”黄德明家的新居位于镇区东北部,户型合理,上下两层还带有小院子,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特别是还通上了燃气。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公交站、中小学、幼儿园、银行、超市、卫生院……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城市”。整个安置点占地只需2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人居住生活。这里距离原来的村庄只有几公里,搬迁后的村庄部分复垦成耕地,实现了安全有保障,生产生活两不误。

产业兴旺,群众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搬迁新居,生活还得继续。随着新镇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的聚集,商机也多了起来。大家有的从事特色种植业、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做装修……小镇人气旺了,产业多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值得一提的是,黄湾乡紧抓治淮工程之机,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坚持发展土地流转和“企业+农户”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野生芡实、大棚蔬菜、西瓜、花生等特色产业,增收效益明显。“你看,这就是我种的香芹,目前已基本售完,眼前管护的这批预计5月中旬上市。我们乡靠近淮河,水土资源有优势,种出来的香芹口感好,目前共有48亩地36个棚,每亩产量6千余斤,产品除了满足本地人消费需求外,主要销往蚌埠、南京等地。2022年,芹菜行情好,零售均价每斤2.8元,最高时接近5元,单是一期12亩地,销售额就能达到20万元,效益很是可观。”种植户张怀刚说;46岁的衡学荣同样是搬迁受益者,自从把村里的百货店搬迁到新镇区后,顾客逐渐多了起来,年均纯收入达到了11万元以上,增收明显。此外,黄湾乡还利用治淮工程发展红利,结合“蓝色走淮河”旅游规划,将特色农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采取发展农家乐、休闲采摘、建设小微创业园等措施,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创业。2022年,黄湾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7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5.6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搬迁前明显提高。

完善文体设施,丰富文化生活,让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居住条件好了,村民腰包鼓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也不能落下。“你看这是我们搬迁后新建的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它们就像个文体‘加油站’,我们要用好这些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树文明新风。”黄湾乡梨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银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近年来,黄湾乡按照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先后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7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个标准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及乡村大舞台,并配备了图书、多媒体、锣鼓、服装道具等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步。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积极打造文化墙、建立文化长廊、完善“一约四会”,经常性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我们的节日”、广场舞大赛、乡村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以丰富的文化生活,提振乡村振兴内在“精气神”。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的黄湾乡告别了“穷窝子”,小镇处处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河小镇”已雏形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