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返乡创业,不忘乡邻;乐于助人,帮助困难群众;参与抗洪抢险,冲锋在前;开展疫情防控,舍小家顾大家,守护一方百姓平安。他就是凤阳县府城镇府东社区“助人为乐好人”刘金勇。
刘金勇,1969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府城镇居民,1987年11月参军入伍,1992年3月入党,2000年5月退役回到家乡。
返乡创业,他致富不忘乡邻
1987年11月,刚满18岁的刘金勇参军,从事汽车维修后勤保障。从入伍的第一天起,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参加各项训练,出色完成任务,因为表现突出,先后2次荣获“优秀士兵”荣誉称号。1992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5月,刘金勇光荣退役,13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也培养了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
退役后,刘金勇被分配至府城镇农机站工作。他充分发挥特长,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下乡指导农民维护保养农机,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2004年5月,刘金勇辞职下海,到内蒙古一家机械修理厂工作。3年后,思乡心切的他毅然返乡创业。他联系几名待业青年,在府城镇创办一家机械修理厂,凭着机修特长和过硬的技术,加上待人热情、服务周到,生意红红火火,在当地小有名气。
“金勇真是个大好人啊,对我家儿子照顾很多!”马广运的父母逢人便夸。原来,刘金勇通过勤劳过上小康生活,却没有忘掉军人的本色,看到智障人士马广运家庭较为困难,便主动邀请他到修理厂,帮助清扫卫生,搬运器械,每月给他数千元工资。马广运一家人对他非常感激。
一天,马广运不慎摔倒,两腿受伤。刘金勇得知后,立即带上牛奶、水果等营养品前去看望,叮嘱他好好养伤。马广运感动得直抹眼泪。
平时,遇到需要接济的人,刘金勇总是慷慨相助。一天,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路边,身旁有2个金黄的大南瓜。得知老人是来卖南瓜的,邻近晌午还没有卖出,刘金勇立即掏出100元钱交给老人,并护送老人回家。老人的家人连声称谢。类似这样帮扶困难群众和老年人的事例,在刘金勇身上发生过很多次。“这是我应该做的!”他总是腼腆地说。
关键时刻,他总是冲锋一线
走出军营的刘金勇,将志愿服务当作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2019年3月,刘金勇被安排到府东社区工作。再次上岗,他更加珍惜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将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得到辖区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社区打更巡逻每天都要持续到深夜。有时,遇上同事特殊情况不能前来,刘金勇总是主动帮忙,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在府东社区,他是参与夜晚打更巡逻次数和时常最多的人。
2020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袭来。接到援助任务,刘金勇和同事们立即赶赴全椒县襄河镇。他日夜坚守在抗洪救灾一线,由于患有皮肤病,在炽烈的阳光照射下,皮肤被晒伤、溃烂流脓。同事们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说:“洪水不退,我不会撤下!”经过3天3夜鏖战,终于战胜了特大洪水,堤坝和百姓转危为安。
回到凤阳后,刘金勇又马不停蹄奔赴临淮关镇参加抗洪抢险。他扛沙袋、推运输车,总挑最苦最累的活干。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群众转危为安。当天晚上,刘金勇发起近40度的高烧,浑身疼痛难忍。爱人将他及时送往医院,经过紧急治疗,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志愿服务,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2020年春节前,突发新冠疫情。“疫情就是集结号。我曾是满腔热血的军人,虽然退伍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哪里有风险就要冲锋在前!”有着近30年党龄的刘金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大年初二正式上岗那天起,他吃住在社区,两个多月没回家,挨家挨户排查、登记返乡人员信息,参与防疫检测点值守,开展环境消杀,为居民提供蔬菜、粮食等生活保障。接到求助热线,他会立即给予帮助,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022年春,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作为退役军人,疫情面前,我希望自己是守护居民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刘金勇坚定地说。
他再次扛起责任,冲在防疫一线,每天身背喷雾器,为居家隔离人员和公共场所开展环境消毒;驾驶巡逻车大街小巷宣传,提醒居民常通风、勤洗手、勤消毒,不聚集,出门戴口罩,累计发放宣传单、册3500余份,提供宣传服务3200余人。
“打疫苗,找小刘!”在安徽机电学校职工宿舍,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原来,这里有十几户空巢老人行动不便,他车接车送,护送老人去疫苗接种点,顺利完成了三针的新冠疫苗接种。
2022年3月,刘金勇的岳母被查出患有癌症,在蚌埠市某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他让爱人前去陪伴,自己依然坚守在防疫一线。
为助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刘金勇做到防疫和创建工作“两不误”。府东社区紫帝小区路面坎坷不平,每到下雨天积水很深,群众反映强烈。4月份,府城镇创城办开始对路面进行硬化,需要拆除几户居民墙边绿化带。部分居民有排斥情绪。刘金勇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创城的好处,终于得到支持和配合,使路面硬化顺利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