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凤阳先锋网 > 先锋动态

凤阳展开脱贫攻坚秋季攻势

阅读次数: 作者:陈友田 王达 信息来源:凤阳县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 2018-09-05 16:04
[ 字体: ]

  金色秋天,稻谷飘香,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凤阳县快马加鞭,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握牢“精准扶贫”这个关键,瞄准“扶贫对象”这个目标,展开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努力实现今年1个贫困村出列、583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挑起重担子 开出好方子

 

  “村里事多,扶贫材料都是晚上搞的,每晚两小时,一户一户查存档,边查边记,第二天安排整改,整改后再归档。”在小溪河镇金庄村委会,每天晚上,村扶贫工作室灯火通明,扶贫专干逐户逐项审核扶贫档案。

 

  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凤阳县推行“县主导、乡为主、村落实”三项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村落实。“以往把扶贫户档案材料交给帮扶干部,但是他们入户帮扶后还要赶回去做自己工作,不利于问题解决和材料归档,扶贫专干可以抽时间来查找问题。”凤阳县扶贫办负责人姜泽明介绍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该县充分调动村级扶贫专干积极性,待遇比照村副职干部执行,每月再额外拿出30%用于绩效考核,工作优秀的专干进入村“两委”。村级专干“日访五户”,即每天走访五户贫困户,排查问题,压实责任,整改到位,打通了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新法子 增收好路子

 

  “引进非洲菊,扶贫大棚一下子就盘活了,产销两旺,比种植蔬菜更有保障。”在黄湾乡梨园村扶贫大棚,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邢宗礼看着每天源源不断向外销售的非洲菊,高兴地说。得益于黄湾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梨园村扶贫基地种植的非洲菊以其独特的色泽和形态,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每亩地产值能达1万元左右。

 

  邢宗礼算了一笔账,扶贫基地承包费用一年8万元,全村扶贫户入股分红,扶贫户每户每年分红可达720元至2700元,扶贫基地优先从扶贫户中用工,长年工每人每年收入在2万多元,短期工每天60至100元,产业扶贫挑起了增收“大梁”。

 

  在大溪河镇龙庆养殖场内,今年66岁的贫困户孙天剑在这里务工。他每天早晚投放饲料工作约4小时,以工日计薪酬,每月收入约2000元。“离家近,来回方便,既能照顾家里,工资也不少。”老孙说。

 

  该养殖场成立于2016年,养青蛙面积150亩,养鱼虾110亩,芡实600亩,预计产值600万元,通过创新“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模式,吸纳周边贫困人口就业,“扶贫、扶人、扶志”,最终实现群众富、企业赢的目标。目前,这个养殖场已带动农户40户、劳动力50人就业,其中扶贫户12户14人,月人均收入超过1600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凤阳县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推广“产业脱贫”,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住上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国家出钱帮我们盖房子,这样的好事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变成真的了!”官塘镇凤龙社区村民钱维仁感慨万分。

 

  据钱维仁回忆,以前他家住的是两小间土墙房,遇到刮风下雨,屋里没一块地方是干的。看到五个小孩窝在两间破房里,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国家政策好,帮我们贫困户盖起了新房子,我家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同样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住上新房的还有该社区的王军,“我是去年12月搬进新房的。当时修房子,家里筹了一部分钱,政府补助2.9万元,两间平房,帮扶人又资助一点,内外装潢了一番,宽敞得很。感谢党和政府!”王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期间,凤阳县把农村危房改造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同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确保全县所有困难户住房得到保障,精准聚焦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措施,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如今,“扶贫新房”不仅寄托了群众的希望,也铺开了美丽乡村的新蓝图。

 

(来源:凤阳县传媒中心  陈友田 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