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是凤阳农商银行成立五周年的日子。五年来,凤阳农商银行植根鼓乡大地,服务改革之乡民众,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秉承“立足农村、站稳集镇、拓展城区”的主导思想,以“三好银行”创建为目标,全面防控金融风险,以“支农、支小、支实”,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的特色银行为引领,不惧艰难险阻,勇于开拓担当,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县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服务“三农”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业务实现新跨越。2013年初,改制前的凤阳农商银行是一家资产总额仅40.1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仅26.8亿元;各项负债仅38.7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仅37.8亿元的规模较小的农信机构。开业以来,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全行员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业务规模逐年迈上新台阶。截至2017年末,全行各项资产总额达102.6亿元,较改制前上升62.5亿元,是改制之初的2.56倍,其中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4.7亿元,较改制前上升27.9亿元,是改制之初的2.04倍;负债总额达96.2亿元,较改制前上升58.5亿元,是改制之初的2.49倍,其中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2.7亿元,较改制前上升54.9亿元,是改制之初的2.45倍。
效益实现新突破。五年来,该行累计实现各项收入22.8亿元,收入年均增幅达15%,截至2017年末,总收入达5.84亿元,较改制前总收入2.85亿元增加2.99亿元,是改制之初的2.06倍;累计实现经营利润5.4亿元,年均增幅达35%;累计实现综合利润12亿元,年均增幅达18%;年均股金分红比例达9%;“三好银行”成功授牌,盈利能力、经营水平和人均综合利润均位居全县同行业前列。
监管指标达新高。五年来,该行以推进监管达标升级为主线,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各项监管指标逐年向好。截至2017年末,全行拨备覆盖率为361.26%,较改制之初上升53.88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753.7%,较改制之初上升653.5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52%,较改制之初上升2.01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39.48%,较改制之初下降0.4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2.27%,较改制之初下降1.52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12.15%,资产利润率0.77%等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部门目标值要求,是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监管指标最好的法人单位之一。
普惠金融新产品。五年来,该行围绕普惠金融发展的大战略,优化服务载体,畅通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加大金融供给,以电子银行为突破口,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使用量持续攀升,金融IC卡、杜鹃公务卡、信用卡业务稳步上线运营,社区e银行战略全面落地开花,新设网点6家,网点布局覆盖全县15个乡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围绕“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创新推出了“商户速贷通”、“道德信贷”、“美好安居贷”、“公务员易贷卡”、“园丁之春”、“返乡创业贷”、“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贷”、“银政担贷款”、“融通贷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等20余种支农支小信贷金融产品,其中“商户速贷通”被评选为市级创新产品,“道德信贷”、“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为全省首例。截至2017年末,全行累计发行银行卡33.98万张,发展POS商户560户,布放ATM机60台,签约个人网银26794户,签约企业网银674户,发展手机银行84654户,累计发展社区e银行入驻商户8865户,信e付商户8859户,信用卡2004户;易贷卡累计发卡数达7323张,累计授信6.4亿元。针对偏远乡村金融有效服务不足的难题,该行在板桥、官塘、武店建立三个金融服务室,开展农村淘宝业务;同时,积极开展“拎包银行”业务,通过划分片区,客户经理携带金农e助手上门办业务,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金融服务。
履行责任新成就。该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加大助学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扶贫贷款等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力度,五年来,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000多万元,帮助1800多名莘莘学子圆梦大学,截至2017年末,助学贷款共2199笔、余额1676.17万元;下岗再就业贷款421笔、金额4157万元;扶贫小额贷款3132户1.28亿元,超额完成省联社下达的年度计划,连续两年被县政府评为“信贷投放工作一等奖”。
五年来,该行累计缴纳各项税费2.82亿元,年均缴纳税费0.56亿元,是全县十大诚信纳税单位之一,并累计向社会捐款35万多元。
(来源:凤阳县政府新闻办 张树虎 凤阳农商银行 李守智)